选择援疆,在于我,虽有其崇高的一面,但更多的却是拓展生命宽度的期许。
初踏入南疆,打动我的便是那如洗的苍穹、迤逦的雪山和傲然挺立的白杨。没有词语可以形容那一刻的心悸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确实如此。尽管,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戈壁沙地,路旁是几间陈旧低矮的土房子。
从阿克苏机场到库车,一路颠簸,让我切身体会到新疆的辽阔。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,轻易的就是几百公里的漫漫长路。而路上,常常是看不到半点人影的荒凉土地。前半日还身处高楼林立的东部城市,后半日就到了大漠戈壁的南疆,天地仿佛一下子清爽无比。但久而久之,相伴的却是日夜悠长的孤单。

(雪山.白杨.人家 杨总摄)
新疆独特的地貌,造就了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维吾尔文化传统。其最直观的表达就是服饰与饮食。在我眼里,他们的服饰就是在距离之外时时流淌着的美。每每,在大街上遇见那些裹着头巾,一身长袍的维吾尔女子,我总是忍不住停下来行注目礼。信仰,使她们的仪容有着说不出来的圣洁之美。不过对我来说,体会最深的却是他们的饮食。
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,有不少饮食禁忌。众所周知的就是不吃猪肉,甚至不能说这两字。就连本地汉人也不说,而称之为“大肉”。不过受电视剧影响,学员们也会笑着说猪八戒。在这里羊肉才是至尊美味,在他们传统的古尔邦节,家家户户宰羊烹肉,款待亲朋好友。
但羊肉非常腥膻,常吃的人,不仅身上有这种味道,甚至整个教室里都有。刚开学的时候,真的非常不习惯;一进教室,先憋几口气。同样的,想必他们也一定觉得我很“臭”,呵呵。当然如今,已渐渐习惯了。有些老师甚至很喜欢吃羊肉。但我,却更喜欢其他维吾尔食物,譬如馕、抓饭、烩面、烤包子等等,有一种独特的伊斯兰风味。

(库车.烤包子 杨总摄)
我教的第一个班,是浙江21班。基本上为35周岁以下的维吾尔族小学老师。
由于地理气候的关系,他们看上去普遍显老;但五官轮廓,却大多比我们好看,高鼻深目。个人感觉维吾尔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很强,自豪于他们经典的民族音乐《十二木卡姆》,也自豪于他们充满装饰性的维吾尔文字。那一排排从右至左,线条流畅的阿拉伯字母,跟方方正正的汉字完全是两套文字系统。
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,尤其这个班是基础班。不少人没汉语学习背景,就算最基本的书写笔顺,对他们来说都不易。看着这些年纪一把的老师,却像小学生那般,一笔一划地写着,心里真不是滋味。不少学员有畏难情绪,甚至抵触,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。而我们所能做的,就是如刘希平厅长所言:“要用情、用心、用力地去从事双语教师培训工作”。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。

(库车.浙江21班部分学员合影)
2013年5月23日,于新疆·阿克苏教育学院